顯示具有 Digital Wall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igital Wall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Web 2.0 再思考(三)「搭訕」是需要理由的

2007/06/03

◎人脈社交網站的困境

「關係」是Web 2.0 當中唯一重要的事,圍繞此核心的則是其建立與維持。然而,由於缺乏對人性的認識,某些社交網路服務已經陷入「提供工具給用戶建立關係,但關係卻怎麼也建不起來」的問題中。

最明顯的例子,是起步甚早的人脈社交網站(或者稱商務交友),例如聯絡家或者OpenBC(現在已經改名為Xing.com)。此類服務以知名的六度空間理論為基礎,鎖定商務人士想要開拓人脈的需求而起。

我認識你,你認識你的朋友,而這些朋友又認識其他朋友。。。如果能將這條關係鍊具體化,理論上我可以認識世界上任何人,而六度空間理論告訴我們,這些中間人的數量不會超過六個。

使用過此類服務的人,剛開始可能興奮於其快速接觸大量陌生人的能力,這些人是你朋友的朋友,也並非全然陌生。然而以筆者為例,當我的聯絡人清單上已經聚集了超過 200人以後,我就再也不想玩了。

一年多過去,筆者發現這 200多人當中僅剩兩三個活躍份子,大部分人都跟筆者一樣,很久沒上來使用這個服務。商務人士急於拓展人脈是高度被肯定的需求,然而這些人突然間冷掉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重新回想「關係」是怎麼建立與維持的

回想你現實的商務生活,你會發現「人脈」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而利益則是建築在有商業往來的前提下。回想你手上的名片簿,你最常連絡的難道不是你的客戶或者合作夥伴?你們有著共通的利益。

回想你曾經參加過的各式商務聚會,你交換到的大量名片,其中有多少在事後根本沒繼續跟對方聯繫?有些人很勤奮的將名片掃描歸檔,號稱數位化人脈管理,然而事後只能偶而轉寄網路笑話給對方?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當你跟某個人沒有生意可談的時候,你跟他之間的關係是不會長久的!「搭訕」是需要理由的,人脈社交網站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搭訕的理由不足,以至於連後續的關係維持都很困難。

商務人士急功近利,他們不會花時間在毫無意義的關係建立活動中。人脈網站上認識的連見都沒見過,也沒啥生意可談的人,關係註定不會長久。光是處理實體世界的人脈,商務人士就已經忙不過來了。

有些人脈網站發現用戶變得不活躍,於是開始發展類似網路書籤般的服務出來,讓用戶提交新聞或者視頻給其他人「頂」「推」。這確實能幫助商務人士打發無聊上班時間,但對於建立關係的幫助是個問號。

◎拿到連絡方式就等於建立人脈?

10年前筆者曾經是知名的「記者會花蝴蝶」,就是穿梭在產業聚會的人群中到處換名片的意思。10年後,筆者參加類似的聚會永遠只是低調安靜的坐在角落,結束後默默離開。

這種場合就算換到 100張名片都沒用的,因為跟這 100個人沒有生意可談。就算把這些名片珍藏起來,哪天突然一個電話打過去,對方也永遠想不起來他在哪裡見過你。你需要的難道是這種人脈?

如果想認識特定的人,你永遠可以找到人幫你引薦,而實際上完全不需要透過這種公開場合。反過來說,想找你談生意的人,也永遠有辦法找到你。關鍵在於你們到底有沒有生意可談。

在公開場合中還有一種情景也很特殊,你永遠可以看到一些小人物鑽來鑽去急著跟大人物換名片。你想知道這些大人物們怎麼處理這些被硬塞到手上的名片嗎?不,你不會想知道的。

拿到這些大人物的名片,你會轉寄網路笑話給他嗎?不會。你會跟他談價值10萬元的小生意嗎?不會。你會打手機跟他天南地北閒聊嗎?不會。把他加入 MSN,你能確認回你信息的人不是他的秘書嗎?

◎商務交友:先有商務才有交友

在人脈社交網站上,上述情景依然重演。一樣有人在上面猛換名片,一樣有人在上面想認識名人。說到底人脈社交網站只是虛擬名片本。儘管名單高達 700個,卻一個都沒用,跟你實體的名片本沒有兩樣。

網站上的各類使用者,呈現的就是你經常在各大商務公開場合上看到的各種人的行為的反映。而在公開場合中的社交行為,對於關係的建立與後續維持其實效益是非常低的:如果你們沒有生意可談。

很赤裸?是的。技術會演進,然而人性卻千古不變。Web 2.0 的創業家們有時候會做出功能 100分的網站出來,卻忘記「Web 2.0 其實是由人性所驅動的事業」,所有的功能都必須切中人性的要害才行。

目前的人脈社交網站讓用戶可以分類管理人脈,搜尋想認識的人,也可以透過已經認識的人與對方搭上線,也有論壇可以讓人們在網上交流意見。問題是商務人士的關係建立與維持方式從來不是如此。

如果人脈社交網站做不到協助用戶「建立關係」與「維持關係」,此類網站也不過就是空間無限的名片簿罷了,談不上甚麼人脈。我們觀察到,在急功近利的商務交友這件事情上,是先有商務才有交友的!

◎傳統交友網站的瓶頸

社交網路服務可以約略分為幾種,除了前面提到的商務交友,還有傳統交友,休閒交友以及婚戀交友等幾種。其中,傳統交友網站想必你並不陌生,此類網站從 1.0時期就已經存在。

最典型的,首頁就是一個醒目的搜尋引擎,讓你輸入想尋找的對象是男生/女生,年齡,所在地等。還可以依照學歷,興趣嗜好等條件進階搜尋。這也是一種目標非常精確的網路社交活動。

然而,眾所皆知,傳統的交友網站一直面臨用戶不斷流失,以至於必須長年編列廣告預算,想辦法不斷去「買」新用戶的局面。網站經營者已經很清楚,每取得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必須花多少錢。

這是交友網站的宿命:單身男女來到此地,花費兩個月時間結識理想對象,在取得對方聯繫方式後就自然離開這個網站。然而,交友網站裡有更大一部份的人,是花了兩個月卻一無所得,失望的離開。

典型的用戶行為,是在註冊完帳號,並填入一堆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甚至收入等資料後,搜尋「在該網站上已經有上傳照片」的異性,憑著對照片的感覺開始向對方打招呼。這種搭訕方式成功機率有多少?

◎「共鳴」,是讓用戶建立關係的第一步

你在人潮洶湧的鬧區四處尋找年齡大約25到30歲的女子,你心裡對身高體重以及對方長相自有一把尺。當終於發現合適的對象時,一個箭步上前:小姐我可以跟你交朋友嗎?這種搭訕,失敗的機率極高。

然而,如果對方爽快的答應,你接下來該怎麼辦?許多男孩子之所以懼於搭訕,不見得是害怕被拒絕,有部分原因其實是更懼怕於「如果成功了,接下來該怎麼辦」。這才是交友網站要面對的人性問題。

「搭訕」是需要理由的。太過精確的搜尋工具,往往讓人們忽略了「第一次開口之前需要培養什麼」。光憑著對方的長相,出生日期,年齡,興趣職業等資料向對方打招呼,難道就能保證一定獲得回應?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交友網站開始想著要提供Blog服務的原因,因為經營者發現,「單憑外在條件的精確配對」其實並不夠。人與人之間能不能建立關係,最終決定的不是這些外在條件。

事實上,心理的素質往往強過一切。問題是經營者如何展現每個用戶的心理素質?提供Blog服務給用戶,讓每個人上來寫寫日記吧!你在第一次開口搭訕之前,從對方的Blog最終能發現你與他是否有共鳴點。

「共鳴」,是讓用戶建立關係的第一步,也是長久維持關係的方法。

◎傳統網路服務的關係建立議題

前些時候,有個長年經營線上學習網站的朋友詢問筆者有關Web 2.0 的事情。由於感覺到這似乎是個趨勢,他也想在他的網站上引入社群 相關的機制。除此之外,也有經營電子商務的網站的朋友來詢問。

我們依然要看看「關係」!B2C 購物網站的購物者之間存在什麼關係?有必要建立關係嗎?會因為什麼而開始第一次搭訕?建立起來的是甚麼關係?能夠長久維持嗎?

「關係」,是Web 2.0 唯一需要思考的關鍵,這件事情在線上學習的生意上也一樣。其實線上學習的經營者會認為,他們的服務是最適合建立學習社群的。但是,沒有看過太多以學習為主的成功社群出現。

我們一樣要問,同樣去聽某個老師上課的學員間,是否有建立關係的必要?在什麼情況下他們有建立關係的需求?跟講師之間是否需要建立關係?能維持多久?這些關係鏈如果建不起來,社群就不可能出現。

同樣的命題,我們還可以運用在很多地方再思考,例如:在求職網站上尋找同類型工作的人,彼此有建立關係的需求嗎?在網路上觀看同一段影片的人,彼此有建立關係的需求嗎?如何建立?又如何維持?

並不是所有的Web 2.0 服務都會走向交友服務。但是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卻是Web 2.0 賴以生存的基礎。而其實,多想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產生的,以及背後的人性心理是甚麼,是很有幫助的。 (文:數位之牆

Web 2.0 再思考(二)「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79

黃紹麟
2007/05/27

這兩個階層反映到Web 2.0 網站上,直接決定了網站的營利模式。

◎實體社會中的階層壁壘

既然Web 2.0 的核心是社群,其時代議題與社會學有關,我們不妨談 談「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概念。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 為這兩個階層反映到Web 2.0 網站上,直接決定了網站的營利模式。

上述概念如果落實到工作性質上,則可將兩者以「白領階級」與「藍 領階級」兩種身分概分;如果落實到年紀上,則可以將兩者以「非年 輕人(特別指有工作者)」以及「年輕人(特別指學生)」概分。

或許這樣的分法無法滿足某些人士的挑剔,但請恕筆者不去討論嚴格 定義,畢竟過分的掉書袋於事無補,而且相信字面上的意義大家都懂 ,更因為這樣的分類法在實際的觀察中具體有用。

在現實社會裡,藍領階級和白領階級的交互性並不高,他們相互不在 對方的交友圈子裡。而年輕人則更常被當成特殊群體對待,成年人所 擔心的房貸車貸,並不是年輕人關心的話題,消費習性也有很大差異。

社會階層直接決定了你交友的範圍,有沒有共通的話題成為關鍵因素 ,而話題又直接來自你日常所過的生活。這些習性成為擺脫不掉的標 籤,直接影響到你會在Web 2.0 網站上與哪些階層的人激盪起共鳴。

簡單的問:有沒有任何類似MySpace 的社交網站,是聚集社會上每個 階層的人?進一步問:既然Web 2.0 最終極的目標是建立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那麼虛擬世界是否可能打破這種壁壘,建立起交流的可能?

◎社群,是一群性質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一個在某社交網站上開始寫Blog的雜誌編輯,今年剛過35歲,育有一 子。在這個網站上不容易找到跟她一樣年紀的人,使她非常的困惑。 首頁上經常出現的帥哥美女照片如此年輕,使她老感覺走錯地方。

她也始終搞不懂她寫的育兒日記到底是誰在看。這些訪客是真的有興 趣,還是只是不小心路過?偶而有人發了請求過來想要把她加為好友 ,一看對方簡介是個18歲小男生,她也幾乎不知道要跟他聊甚麼。

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共通經驗:誤闖某個階層的聚集地,喃喃自語一陣 後離開。正因為這種特性,導致Web 2.0 網站的族群特性鮮明。正如 同筆者在多年前所說:社群,是一群性質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儘管不相互交流,但依然共存於同一個 社會。對Web 2.0 網站經營者的挑戰,就是如何聚集不同階層的人, 之後準確的導引將他們分開,形成各自的圈子,找到各自的歸屬。

然而這難度實在太高,更多的Web 2.0 網站經營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選擇了僅在某一個階層做大做深,以至於深深的影響了其經營型態以 及營利模式。筆者將兩個不同階層的網民社會特性說明於下圖:

舉例,類似聯絡家的人脈網站就是針對白領階級。此類網站可以直接 放棄跟用戶收費的想法,因為白領階級雖然較有錢,但一毛都不會花 。付費能力跟付費意願是兩回事,幸好,這群人廣告主比較感興趣。

◎社會階層影響營利模式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筆者猜測你平日在家或在公司上網,而你 很少有在網咖上網的經驗。筆者更猜測你居住在大城市裡,例如北京 或台北。而你其實不明白,大城市以外的人是怎麼使用網際網路的。

正是因為社會階層的思考慣性,製造出一個市場空缺。讓我們看看台 灣地區的Alexa 網站排名,會很意外發現有個為ek21.com的網站叫做 「尋夢園」,在排名上打敗許多你所熟知的網站。

這個網站提供網路聊天室,語音聊天,個人網頁,個人小屋及頭像( 即所謂Avatar服務),能賺錢的服務一樣沒少。再仔細看看上面活躍 的用戶,都是一群你不熟悉的人,侍者,司機,打工妹,中南部鄉親。

在Web 2.0 創業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之際,這間公司已經靜悄悄 的賺錢了 N年。他的收入來源很簡單,就是對用戶直接收費。當然, 不付費的人一定占大多數,但是付費的比例足以讓他存活甚至大賺。

很難想像?正因你是一毛不拔的白領,所以很難理解下層社會的付費 習慣。這群人是衝動消費的,賺這群人的錢要三塊錢五塊錢的賺,只 要服務夠讓人動心即可薄利多銷。雖然,廣告主對這群人不感興趣。

下層社會是人數可觀的階層,在中國大陸市場情況更是如此。而下層 社會的存在更直接造就了營利可觀的巨大網際網路公司,例如騰訊。 這間公司擁有四億多個帳號數,營利來源大部分來自跟用戶收費。

◎下層社會的消費習性

若你經營的Web 2.0 網站上大部分用戶是「下層社會」的人(例如學 生/年輕人),而你使盡吃奶力氣想從廣告獲利,那筆者只能說,你 遺失掉了一大塊收入,而你自己並不知道:跟用戶收費的收入。

能夠跟用戶直接收費的服務有哪些?騰訊及尋夢園已經玩一遍給你看 了。收費的重點在於虛擬服務,而絕非透過電子商務銷售實體物品, 那是違反Web 2.0 天性的賺錢方法。Web 2.0 要賺的是人際互動的錢。

你想知道你所不熟悉的另一個階層的人在做什麼嗎?玩玩網路遊戲吧 !筆者有幸在幾年前玩過風靡一時的遊戲「傳奇」,結識了我一輩子 都不會有機會認識的卡車司機,檳榔西施,家庭主婦,黑幫大哥。

這些人很多沒有電子郵件帳號,上網地點在網咖,不知道孤狗是什麼 ,從不用 MSN。最愛的網路活動是遊戲與聊天。套一句台灣流行的話 ,這是台客與台妹的市場,是一個你無法想像的市場。

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也是一樣的。最廣大的用戶群體是年輕人,學生, 是民工,是二線城市的居民。這些人上網的地點是網咖,而網咖裡有 遊戲有電影有機會跟帥哥美女網路聊天,每小時只要一塊錢人民幣。

在娛樂資源匱乏的二線城市,這是他們唯一消費得起的文化娛樂活動 。任何Web 2.0 網站只要佔住這個廣大的下層社會就發了。儘管工資 水準不高,這些人對網路服務的付費衝動以及付錢的速度奇快無比。

◎打破菁英階層的藩籬

Web 2.0 的創業家們所能創造出來的社群型態,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其 所存在的社會階層所決定。大部分人無法去做另外一個社會階層的生 意。他們無想像,就算想到了也做不好,因為那不是他們的生活。

然而,許多 2.0創業家把自己關在更小的圈子。筆者曾跟某網路公司 創業者說:(貴公司)繼續維持這種精英份子的氛圍是有害的,要不 要試著做一個被部落圈唾罵,然後在大眾市場廣受歡迎的產品出來?

相較於美國上億的網路人口,一個網路書籤只要有 100個人「推」「 頂」,就可以站上美國知名網路書籤del.icio.us 的首頁。這是「假 民主」,只是菁英份子在自己的圈圈裡玩兒。

RSS ,Tag ,Trackback ,Wiki,Widget,這些上層社會中的菁英階 級創造出來的玩意,真是他媽的見鬼了。筆者四年前接觸Web 2.0 技 術文件,就覺得這些東西應該送進墳墓裡去,一般人實在太難理解了。

而這些玩意兒在使用上的困難程度,雖然不是製造虛擬社會群體間圍 牆的兇手,卻是加大加高那堵圍牆的推手。這些工具所圈起來的是更 菁英更小的圈子,而普羅大眾是從來就搞不懂的。

無法擁抱大眾階層的東西,營利多少會受到限制。這些技術還非常原 始,不管「上層社會」或「下層社會」的網民,接受程度非常有限。 讓Web 2.0 更容易使用些,把這些東西藏起來或包裝成易開罐吧? (文:黃紹麟)

Web 2.0 再思考(一)「關係」才是重點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78

黃紹麟
2007/05/20

Web 2.0 的商品只有一個,就是「人」。


Web 2.0 與媒體無關,也不是內容出版的生意

早期從發展Blog起家的Web 2.0 經營者,以及晚近加入此一市場的新 興業者,分別對Web 2.0 的精神有著不同迷思,前者是仍然陷入1.0 的泥淖中,後者則是強調用戶參與跟分享過了頭。

首先,Web 2.0 不是媒體,然而很多Blog網站經營者仍然在做「內容 出版」(Content Publishing)的生意。傳統新聞網站靠編輯來做出 版,現在則是把內容供應的任務丟給眾多寫Blog的人。

舉例:博客中國可以說是中國Blog的先行者,但是經營多年還是離不 開「找人來寫專欄」的模式。用戶在上面所進行的行為,就是內容瀏 覽,網站依然是以「內容」為核心的呈現型態,與1.0 沒甚麼差距。

Web 2.0 不就是由用戶參與提供內容的草根媒體嗎?怎麼說跟內容無 關?筆者感覺:1.0 的內容是「以內容瀏覽為目的」,而Web 2.0 的 內容則是「以關係建立為目的」,內容只是用來建立關係的工具罷了。

簡言之,1.0 時代的商品是「資訊」,所有發展都圍繞在「如何處理 資訊爆炸」,不論新聞網站還是搜尋引擎。而Web 2.0 時代的商品則 是「關係」,議題是「如何處理關係不足」及「如何處理關係爆炸」。

更簡單說,Web 2.0 的商品只有一個,就是「人」。1.0 時代,我們 需要內容專家來幫我的經營早期的網路公司;Web 2.0 時代,我們需 要的則是社會學家,指引我們如何引導人們在虛擬社會中互動。


◎任何人,都有「被發現」的需求

1999年,筆者任職的網路公司找來圖書館系畢業的人,專司搜尋引擎 分類;找來報紙雜誌的編輯,專司內容頻道;由於那個時代完全專注 在資訊處理的議題上,所以我們需要這樣的專才。

Web 2.0 時代,網站服務的終極目標,將會圍繞在「如何展現一個人 」這件事情上。談到人,我們無可避免要談到人的需求。著名的心理 學家馬斯洛曾指出人的需求有五個層級,由基本到高階分別是:

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被接納的需求,或愛與歸屬的需求 ;4)自尊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前兩者筆者將之簡單的 稱為「存在的需求」,而後兩者筆者稱為「社交的需求」。

將上述層級轉換到網際網路,會發現Blog甚至網路相簿等服務,僅滿 足存在的需求。換言之,網民書寫Blog及上傳相片的行為,不應該被 視為「個人出版」,而應被視為「嘿!我在這裡!」的一種宣告。

網民需要在網路上有個地方宣告自己的存在,那裏是她的家,是心靈 的港灣,是休憩的地方。那個地方要能安全的存放她所有的一切,她 在上面的一切痕跡,包含相簿,日記,留言,都是存在的證明。

問題來了,絕大部份寫Blog的人在網路上都是孤獨的存在著。他們的 Blog少有人光顧,每個月拜訪者僅數人。一個不斷發出「嘿!我在這 裡!」訊息的人,在長久沒被發現的情況下,注定要孤獨的老去。

◎Web 2.0 下一階段:關係的建立與管理

許多Blog服務經營者已經發現此類問題,開始朝向下個階段演進:即 「社交的需求」。每個人都期待被發現與被接納,你如何導引人們互 相認識?搭訕是需要理由的,而所有的內容都可能成為搭訕的理由。

在美國有 MyBlogLog之類的服務,讓寫Blog的人可以看到有誰來過我 的Blog。而中國的Blog服務經營者,則乾脆將其他人的來訪記錄變成 Blog基本功能,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誰來過我的Blog。

這已經與「個人媒體」無關,而是我們有意識的在導引著人與人間的 關係建立。你看到有人來訪於是你回訪她的Blog,關係建立的第一步 於焉開始。好的Blog服務經營者,應該做到透過各種手段讓關係發生。

有的Blog服務經營者,透過內容推薦的方式將好的Blog文章推送到首 頁,或者透過編輯推薦,或者透過其他讀者「頂」「推」。然而這除 了跟1.0 時代「內容出版」沒兩樣外,也不過是創造出5%的明星罷了。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被自然的關注」,是Blog服務經營者的責任,也 是類似日本Mixi及中國51.com成其大的原因。經營者很早就體悟Blog 跟內容出版無關。Blog僅是存在的基礎,必須在此之上完成社交工作。

而新浪博客的「生產明星」工作,僅是創造少數明星及滿足大眾湊熱 鬧心態。絕大部分在上面開博的個人很少被理會,Blog乏人問津。明 星僅是創造內容及流量的工具,這不是Web 2.0 ,而是1.0 內容網站。

◎「為了分享而分享」,從來不存在

套用馬斯洛的理論看起來很玄,但是這樣的架構卻能用來檢視不同類 型的Web 2.0 網站,而看出未來發展潛力。簡言之,這幾個層次的需 求必須一層層滿足,無法抄捷徑。抄捷徑者註定要在發展上遇到瓶頸。

目前有很多Web 2.0 網站設計之初就想到要搭建一個架構讓用戶上來 「分享」。分享的內容則從書籤,新聞,藝文活動訊息,美食評鑑到 折扣資訊等不一而足。然而,分享者卻總是很少。

這些經營者可能沒想過,分享並不是自然會發生的行為。人,一定是 先考慮完自己,才會考慮別人。因此網站的初期功能一定是先滿足了 自己「存在的需求」,為己所用,接下來才考慮分享給別人的問題。

以社會性書籤網站(Social Bookmark ,例如美國del.icio.us )為 例,首先考慮網路書籤功能是否滿足個人整理資訊的工具性需求,接 下來才有分享給別人的需求。最後,透過適度導引讓人們進行互動。

網路書籤並非讓眾人鼓譟把一則網址推上首頁的鬧市,而是人與人建 立關係的工具。用戶收集的書籤以及對書籤所下的 Tag,是「對自己 的描述」,重點不在內容,而是透過那些內容,他們表明了他們是誰。

當對「人」的描述完成後,要讓他們建立關係就不難了。Web 2.0 網 站經營者可用Tag 為核心,Data Mining 為手段,做到讓性質相同/ 相異的人有更多認識機會。以此觀之,網路書籤尚未進入下一階段。

◎搜尋引擎的下個階段議題

上面提到的經營方式,都在描述如何處理「關係不足」的問題。然而 ,另一個問題在Web 2.0 時代也更加凸顯,即「關係爆炸」的問題。 當你加入的Web 2.0 網站多了,關係鏈的管理將十分棘手。

筆者曾說過在Web 2.0 時代,人與人聯繫的成本將趨於更低。然而, 眾多的Web 2.0 網站在引入關係鍊的概念後,卻導致要精確的找到某 一種人甚至某一個人,變成成本很高的行為。

例如,在美國想找一個人,你可能得逛逛MySpace ,或者Orkut ,或 者Facebook,接下來還有成千上百個Web 2.0 網站。就算不是精確的 找出一個人而是某一種人(例如:明朝歷史愛好者)也是困難的事情。

這是新時代的搜尋引擎所應當要處理的問題:關係鏈的搜尋。1.0 時 代我們看見了資訊爆炸時,取得精確資訊的高成本,而搜尋引擎成功 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關係爆炸,成為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文:黃紹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