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Here Come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誰是 Clay Shirky?他是作家、NYU 互動傳播碩士班學程(Interactive Communicative Program)的兼任教授。重要的網路思想家、雜誌專欄作家,並擔任許多知名商業公司與國家科技計畫的顧問。他背景是耶魯大學的藝術學士。

Clay Shirky 在哈佛 Berkman Center的演講: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你可以下載不同格式的影音檔案來收看/聆聽。








----

http://heartofkafka.blogspot.com/2008/06/here-comes-everybody.html

美民看電視 年耗二千億小時








2008年四月三藩市的網絡2.0會議裡﹐紐約大學著名網絡文化研究教授Clay Shirky 作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演講。題目是"氈酒,電視,和社會盈餘" -- 關於謀殺時間的故事。原來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開始時﹐搬到城市的人們發現自己突然因機械的幫助下多出很多時間 -- 即所謂的"認知盈餘"。他們不懂得怎麼面對這多出來的時間﹐只好狂飲氈酒﹐把自己沉溺在迷醉之中。直至數十年後人們才真正利用那些"盈餘"去建立很多西方 工業國家的制度﹐例如公共圖書館﹐議會﹐全民教育等等。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另一個衝擊。因飛躍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朝九 晚五上班時間等轉變﹐使人們對又多出來的時間無所適從。他們唯有黏著電視﹐看電視劇打發時間。於是﹐電視取代了氈酒作為社會穩定的潤滑劑。那究竟是多少時 間呢?根據籠統的計算﹐單是美國﹐每年看電視的時間就有二千億小時那麼多。製作整個維基百科(所有的條目﹐程式與用家修改歷史條目)所用的也只不過是一億 小時。那只是美國人一個週末花在看電視廣告的時間!

打破電視咒語的﹐是科網泡沫爆破後持續發展的互聯網。網絡給我們最大的好處是﹐一個人如果想發表意見或組織﹐那代價近乎免費。前提是人們需要醒覺﹐不再揮霍時間,這樣認知盈餘與互聯網才能發揮功效。

利用網絡動員 改變世界

當 科技本身變成沉悶話題之時﹐就是人們開始發掘其社會潛能的時候。由最初的互相談話分享﹐到互相協助﹐到更活躍的有組織無領袖群體運動﹐認知盈餘與變成習慣 的互聯網對無論是自由社會還是封閉國家的人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近來勝出美國民主黨總統提名的奧巴馬﹐其破紀錄的網絡動員力與組織力是勝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中國大陸成功的公民運動﹐也差不多全是以某種網絡方式來進行的。

雖然香港好像沒有甚麼"朝九晚五"﹐但在政府開始支持比較合理的上班時 間時﹐請大家不要再浪費這"盈餘"。當你可以和世界互動的時候﹐別浪費時間在單方向的電視了。想幫助四川孤兒嗎?想他們重建的學校能夠逃過豆腐樓的厄運 嗎?一個網上群體建立的捐款監督機制是個好開始。開始行動吧。我開始了。



http://www.amazon.com/Here-Comes-Everybody-Organizing-Organizations/dp/15942015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