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Language Learning glossary

Language Acquisition: 語言習得

http://www.cyut.edu.tw/~rtchang/LAD.doc

天賦論者主張人類天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並嘗試探討此天生能力的本質。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 Chomsky)乃天賦論者之一,他提出語言習得裝置的理論,來說明其語言天賦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構中,存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習得裝置,使人們不需經過刻意教導,就能輕易獲得語言。語言習得裝置的功能,就像眼能視、耳能聽的功能一樣,在兒童發育到某一程度,開始幫兒童分析周遭語言,快速學習語言規則。語言習得裝置是具有彈性的,它能適用於各種語言結構,是人類所共有的。它包括一切基本的語言訊息和一組分析程序,而且隨著兒童和周遭的語言環境互動,而歸納、修正出該環境中的語言規則來。

天賦論者的一般觀點認為:語言習得是經由逐漸發現聯繫某一特定語言的「表層結構」和潛在的、普遍性的「深層結構」中的轉換規則。因此,語言習得裝置乃以普遍性的深層結構為基礎,加上從環境中得來的特定表層結構,逐漸發現聯繫此兩者的轉換規則。這可以說明為何語言能力是人類所共有的,但不同環境中發展出來的語言表現(language performance)卻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將一個幼兒安置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一段時間後,他(她)都能學會當地的語言,道理就在這裡。

語言習得裝置是抽象的,不容易證實其是否存在,但可以從一些事實中加以觀察,來支持語言天賦的論點。例如有些大腦左側在布洛卡區(Broca’s area)受傷的病人有失言症的現象,說話困難、緩慢、斷斷續續;而大腦左側顳鯿葉在魏尼克區(Wernicke’s area)受傷的病人雖然說話流利,似乎合乎語法,卻未必有意義。所以,可見語言有其生理基礎,是天賦的。
總之,「語言習得裝置」的有效性不但不容易被驗證,同時也不能解釋語言能力上個別差異的事實,而且沒有說明兒童是如何學習抽象規則的。(陳長益)

Language Immersion: 語言沉浸


史丹福教授孫朝奮﹕母語教學最具成效
2007-07-25

【明報專訊】「學生以母語學習較外語學習有效。」美國史丹福大學亞洲語文系教授孫朝奮認為,不論從心理學、社會學或教育意義的角度下,學生以母語學習效果特別顯著。他又表示,除顧及學生母語教學外,外語亦應趁早透過沉浸方式學習,他建議將小學英語授課時間提升至兩至三成。

倡小學三成課時英語授課

孫朝奮認為,學生以母語表達或學習,比透過外語學習有效。他稱,從心理學上分析,小朋友能自然地透過母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明白其他人;從社會學分析,小朋友所屬的群體都是用母語來互相認識;從教育意義上來說,孩子使用母語學習,較採用不熟悉的語言學習更快、更有效。指不宜劃分中中英中

不過,顧及母語學習之餘,亦不能忽略英語的價值,孫朝奮認為,語文沉浸(language immersion)是其中一個有效的學外語方法,但香港教育卻不適宜採用全科英語授課的「百分百浸沉」。他建議,中學不應分為中文中學或英文中學,所有中學至少採用一半課時以英語授課,而小學則可增至兩至三成英語授課。他說﹕「學生愈小開始學習外語,事半功倍。只要學生不覺得負擔過重,學習英語年紀愈小愈有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